公司新闻

秸秆种植赤松茸:农业生态新模式引领乡村振兴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的季节,大地苏醒的时刻,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镇的大鹏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大棚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2月23日,葡萄架下的菌垄上,赤松茸这一宝贵食用菌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晶莹的露珠点缀着每一朵菌伞,仿佛是春天的珍珠,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村民们在菌垄间穿行,细心地采摘着这些新鲜出土的赤松茸,展现出一片忙碌而又富有活力的场景。

  赤松茸,亦称大球盖菇,肉质厚实、个头巨大,味道鲜美,是市场上一款供不应求的绿色农产品。大鹏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克波告诉记者:“赤松茸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上佳的食用菌,种植在果树林下,不仅能够使培养基的利用效率提高,还能为土地增添肥料。”他补充说,利用农业大棚在冬季闲置期间种植赤松茸,其营养价值及经济效益都非常可观,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刘克波展望今年的收成,乐观地表示:“赤松茸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播种,自然气温最高不超过25摄氏度。每亩的产量可达5000至6000斤,市场回收价格每斤在7到12元之间。我们在棚内种植了超过50亩,预计产值将达到250万元。”这种“菌果轮作”的模式,通过将原本闲置的水果大棚转变为高效栽培地,大大提升了经济效益,废弃的基质还田则作为有机肥,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为本地农田的双季作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不仅节省化肥的使用成本,也实现了“一田多收”,极大提高了农户的收益。

  有专家解释说:“赤松茸的种植模式为当地农民开拓了新的收入源,同时推动了秸秆的高效利用,建立了一种绿色循环的生态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附加值,还维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赤松茸主要以农作物秸秆作为种植原料,结束后的基质可直接还田,避免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增强了土壤活力。在其周围,赣榆区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利用农村闲置场地作为秸秆堆场,购置了捡拾打捆机、搂草机、装载机和揉丝机等设备,以提升秸秆的收储和初加工能力。如今,在这些设施旁,整齐的秸秆堆放整齐,正在进行秸秆的饲料生产,粉碎、揉丝、除尘、压缩,成品块成为了养殖户争相购买的“香饽饽”。

  通过这种方式,赣榆区进一步探索了稻麦秸秆的收储模式和高效利用实践,已初见成效。接下来,赣榆区将继续推进秸秆资源的化利用,扶持和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激励农民参与秸秆的回收及利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专业化、规模化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通过政府部门与村合作社之间的有效沟通,让田地中的秸秆“变废为宝”,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绿色动力。

  在这个春天,赤松茸的种植不仅为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渠道,还推动了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这正是当今社会对于“变废为宝”的生动诠释,既为经济发展助力,又兼顾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彰显了现代农业的无限潜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